大发单双大小必中方法

当前位置:主页 > 快3直播 >

正文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

2024-06-16 05:56:41 所属:快3直播 作者:小编

  西南科技大学是中国科技城(绵阳)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以工科为主、多种学科并存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秉承传统工科特色,主动适应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自身的人才定位、服务面向、学科优势,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大力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在卓越工程人才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学校自2010年启动“卓越计划”工作以来,取得了可喜的进展。2011年9月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2012年2月学校机械设计制造等3个专业获批了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同年11月我校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专业获批了四川省“卓越计划”专业。2013年10月,教育部批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3年11月,四川省教育厅批准电子信息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为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计有15个省级以上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

  2010年学校开始试点,第一届卓越计划班从2009年学生中选拔,学生总人数94人。以后每年都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大约30人组成卓越计划培育班。卓越计划班实施完全学分制、执行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采用“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即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

  学校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院成立“卓越计划”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牵头,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教研室主任、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并邀请行业企业人士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卓越计划”指导小组负责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完善、落实、实施及评价等各个环节,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

  学校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配置优质资源,科研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研究平台和实验资源优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开放;为参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科研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作为导师,在学生选课、学习方法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予以具体指导;配备具有丰富科研经验、掌握最前沿工程技术知识的教师上课,全面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支持。

  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加大教改经费支持力度,着力推进卓越计划相关的各项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加大实习经费支持力度,保证学生实习或企业挂岗实践需要。除正常运行经费外,另外单独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每年投入10万元。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学校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几条原则:①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②采用“3+1”分阶段培养模式;③实施综合改革,突出学校特色;④注重能力和人格培养;⑤强化工程教育。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置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置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贯彻“做中学、学中做”教学理念,鼓励各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支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学生早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从而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由教师为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以授为主向以导为主转变,学生由被动依赖向研究型学习转变的“四个转变”。

  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作以来,学校与董事单位、合作企业共享人才资源,采用内选、外聘、培养、激励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建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上岗前,应经过一年半以上的岗前锻练和培训。

  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从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教师,其岗位考核强化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优化“政府主导,资源共享,协议约定,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强化高校、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群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区域产学研联盟。自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积极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目前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东方汽轮机厂、中软国际ETC等160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联合办学纵深发展、人才互聘互用、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的共享。此外,学校每年开展校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遴选及建设工作,旨在资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运行效果良好、共享机制健全的实践基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华北科技学院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其前身是原国家煤炭工业部1984年投资兴建的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分院。学院坚持以安全生产为第一服务面向,坚持以工为主、以安全科技为特色的多科性现代大学的办学定位,努力为安全生产输送专业人才,攻克科技难题。基于长期坚持的“自立立人、兴安安国”的办学传统,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在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华北科技学院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教学模式,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始终坚持为煤炭行业服务的宗旨,突出安全科技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专业设置紧贴行业需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实施产学合作教育,建设产学研基地。安全工程、采矿工程、自动化3个本科专业被教育部列为特色专业建设点,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被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学校面向素质教育、面向安全生产、面向煤矿行业开展科学研究。现有煤矿安全人机工程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水害预防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煤矿瓦斯灾害防治、水害防治等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学校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劳工组织等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工作联系,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加拿大凯普澜诺大学、越南地矿大学等高等院校通过多种形式联合培养专业人才。

  实践教学遵循“实践育人”的指导方针,以学生课堂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围绕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通过学生亲身参加和体验的教学型实践、专业型实践和科技型实践环节,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现已经面向企业建立了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实践教学、学生就业等活动,成效显著。学校拥有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电工

  [作者简介] 黄成玉(1977-),男,内蒙古通辽人,华北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信息技术,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测控技术.

  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三个基础良好的电类专业学生实践平台,形成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常态化机制。

  根据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专业规划,以服务行业为原则,学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有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均为部级特色本科专业。这三个试点专业在低年级采取学科基础课程的统一平台,高年级再分流,以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瑞赛长城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等为主要依托,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相关专业人才,采用弹性学分制度管理、个性化培养方案。当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之后,再扩大试点专业范围。

  为保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领导组(即校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审定和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研究配套制度与机制、提供保障措施等重要事项的协调和落实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和校企协作组,在各个试点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的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校内归口主管单位是教务处,依托单位及时参加试点的各个院系,依托企业是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

  主要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高级工程师等组成,负责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工程实践实施方案。落实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学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和完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素质培养。每年召开卓越班学生座谈会、授课骨干教师座谈会和企业人员座谈会,及时发现方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为一下步方案优化与落实提出预案。

  学校分别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组。由各试点学院院长、副院长担任正、副组长,企业资深工程师、专业负责人、相关教授等组成的培养工作组,负责本学院试点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组织实施、监控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卓越计划”工作顺利进行。

  从2012级开始招生。根据学生本人志愿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全校理工科新生中综合考虑面试成绩和高考成绩的基础上,组建采矿工程、安全工程、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每个专业30名学生,共计90名学生。以后在总结实验班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逐年在其他可行的工科专业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分为校内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阶段,其中企业培养阶段累计不少于1年,主要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学校对卓越班的学生实现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灵活机动,建立退出机制。实施过程中,在第二学年实行“自愿选择、适时分流、适量增补”的进入和转出机制。可从校内相应专业中选拔学生进入卓越班,将不适应的学生转出到相应的专业继续学习。

  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下,设计培养方案及其实施办法。特别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及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培养模式为“3+1”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在企业培养,参加工程实践、顶岗工作和完成毕业设计。校企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学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寻求企业的全面合作,特别是在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直接承担教学工作、成为学生在企业的导师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其次,在真实工程环境下的学习,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企业导师除了参与学生在企业实训期间的指导工作外,还参与学生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编制、部分校内课程的讲授和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过程。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参照本校各个试点专业既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标准的基础上,加强与企业研讨,制订有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

  一是整合课程体系,压缩课程门数和课程讲授学时。在通识教育方面,加强职业道德、人文科学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加强工程认知、实习、实训等工程实践环节,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一些原来在学校教室里开设的专业,可以转变为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开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大学低年级开设实践性课程,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社会普适价值的把握,以及对工程链、企业文化的感性理解;在大学高年级开始一系列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且都在企业中完成。同时,利用本校的行业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将产学合作国际化。

  三是教学方法改革。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试点专业课程教师采取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并建立了新的学习评价考核标准,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核心教学团队成员由校内专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试点班辅导员三个部分组成。

  专任教师主要由各试点专业和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共同推荐产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具备较好的工程经历,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不少于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参与企业科技开发、流程改造和科技服务,近三年内作为负责人主持过横向课题。专任教师的考核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与人事处、相关学院共同进行。专任教师参与制订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大纲;承担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作为“双导师”之一为学生指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兼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学业并监控培养质量;对学生进行考核。

  企业兼职教师由各个学院、工程教育中心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审核,学校聘任委员会通过即可聘任,聘任年限4年。企业兼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现场运行、管理经验,必须具有高工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且年龄不得超过60岁。兼职教师需要深度参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制订工作;聘期内主讲不少于2门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每届与校内专职教师联合指导不少于4名学生;为所指导学生设计工程实践训练方案、提供实践环境并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能力训练。兼职教师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考核。

  试点班辅导员由学工处、相应学院协商推荐,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审核的方式组成。担任试点班辅导员的教师必须具有本专业背景,硕士以上学位,热爱工作岗位,必须与学生一起参加企业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必须具备辅导员、班主任经历。试点班辅导员对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等进行指导和帮助;负责安排专业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协助主讲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协助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践环节等。试点班辅导员由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领导组、人事处和学工处共同考核。

  “卓越计划”的贯彻实施是国家教育改革的长期计划,尤其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特色鲜明、行业特点明显的本科院校更应该尽早实施。华北科技学院属于转型二类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一直是坚持走面向企业应用型、安全科技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本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对学校教学组织和各类政策的二次优化和调整过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为将来本校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兄弟院校开展“卓越计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1] 赵韩强,等.国外大学产学合作教育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0(4):49-52.

  [2] 刘文清,等.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我校工程教学改革构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5):1-4.

  [3]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代表着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因此电气工程的教育和科研一直在发达国家大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人才是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

  福州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211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作为传统学科创建于1958年,经过近几年大力度的投入、改革和建设,在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已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现阶段面临很多很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中明确提出人才强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思路,更为福建高校电气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围绕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培养电气创新人才的主题,我们在制订培养计划时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际合作办学、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等教学工作,动态优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新教育体系。

  追踪学科的发展,推行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优化原有的培养计划,将计算机、电子与控制等新兴技术及新能源应用引入,重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引进企业(集团)生产实践典型案例。组织力量编写反映学科特色的教材及生产实际的特色教材,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对传统专业进行更新改造、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加强新形势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突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创建强化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自福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试点专业后,先后与上海诺雅克电气有限公司、台湾康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国英飞凌(中国)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关系,成立了校企卓越工程师人才联合培养指导委员会,指导本学院有关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培养计划在保证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电气设备制造与测试技术等新的实践课程。

  对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年级后再为学生配备校内和企业双导师,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并为学生学习、实践、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或项目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或学生到企业通过实践完成,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以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体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验班教育的特色。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和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要求。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对具有学术理想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学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外可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可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参与科研项目。实施全程有效的学科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学生全面接受科研方法的训练,每位学生都要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以真实科研项目为平台条件,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科研项目实训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和快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按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学业。

  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及教学名师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品牌特色专业方向建设为重点,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打造优秀教学团队为重点,组成国家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设小组,促进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有机融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建设和整体提高工作,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培养工作;适当引进电气制造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学团队,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8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央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农业科学ESI排名全球23位,在浙大生命科学领域里,具有差异性优势。浙江大学农学院从1999年组建开始,即确立了建设一流学院的战略目标,全面谋划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业绩。学科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均排名全国第2,作物学排名第5,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学科高峰。

  1.制订学科发展规划。以建设引领我国农学学科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科规划。努力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明确重点建设方向,有所取有所舍,形成富有差异性竞争性的亮点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学科高峰。

  2.保证学科基本规模。保持学院的教学科研编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总编制数保持同步增长,满足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对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和急需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内同类学科竞争态势,实行动态的定编定岗。

  3.推进学科优化整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把握学科优化内在逻辑,打破行政壁垒,在院内、学部内甚至校内进行相关学科的优化整合,自主设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农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推动学院学科交叉、整合、优化和快速发展,继续冲击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积极组织新团队申报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的创新团队,由此带动农学学科的建设和新一轮发展。

  1.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方针,做好领军型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包括院士、千人、青千、浙江“百人计划”在内的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努力在院士申报上实现突破;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杰青、优青、等人才;根据农学学科特色,在学科规划、人才规划和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自主制订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农科人才引进特区,通过Tenure-Track模式,引进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浙大“百人计划”。

  2.优化青年教师培养。继续实施青年教师3个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跨越计划”和“交流计划”),持续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名师甚至国际导师进行交叉培养,提高学术声誉,奠定学术地位。每年全额资助10名左右青年教师及博士后赴国外名校从事1―2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为青年教师申报部级青年人才项目创造条件和资源。

  3.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根据学科规划,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强化其在优青、杰青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完善直接引进教授、副教授的条件及其相应规则和机制。争取建立教授职称指标动态机制,以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4.引导教师职业规划。创建“CPP”(Career Path Program)人才伍培育新举措,通盘考虑教师的培养、晋升和聘岗工作,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完善岗位聘任工作。在学校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院内的岗位类别。突出团队聘岗,在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的同时,引导教师向学科发展重点集聚,实现学术转型。

  1.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使命,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根据农科学生的特殊性,争取进行“小类招生,大类培养”。争取扩大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省外招生名额。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创立“本―硕―博”连读8年制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中国高端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调整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直博生及硕转博的比例;争取博士生招生名额得到持续增长;增加科学学位硕士生招生名额;对有实力自主提供奖学金的导师,允许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优化博士生出口标准,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加大质的引导,弱化量的堆积。

  3.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建立健全本科课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参照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确定任课教师,以提高广大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全员担任助教制度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激发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完善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4.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建设3―5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持续实施“名师―名课―名书”教学工程。争取新增部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部级精品课程,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5.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创新活动,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国创、省创等项目,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组织学生赴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国外名校从事科研训练。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环境。高效利用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的指标及经费,遴选并统筹安排本院学生的交流活动,聘请外国专家为本科生授课。积极与国外友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资助20名左右博士生到国外名校从事3―6个月的合作研究,选派50名左右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聘请10名左右国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文教学。

  1.持续提升科研规模和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加速转化”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共赢,紧紧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炼大科学,开拓大渠道,构建大合作,布局大项目,着力推进“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在稳步推动科研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科研内涵的丰富和科研声誉的提升。汇聚学科优势,整合研究方向,主动争取部委、省市和社会支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千万级项目的组织整合,努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多边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显著提升科研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交叉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原创成果。

  当“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提高我校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通过此次改革,利用协同育人环境,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不断进取、价值最大化、散发正能量的软件工程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工程思想为主线、项目教学为中心”,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参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除了软件课程本身的学习,还将其他相关课程融入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学习工程思想,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应用的方式方法。

  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给学生以强补弱、扬长避短、突出特长、个性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原有的学分制实施办法基础上,深化学分制改革。

  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品行表现全部通过学分反映。在校期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分。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协同创新,协同处理好企业需求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工作,推进平台与方法的协同创新,做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氛围的协同建设,大力支持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工作融入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互联网思维催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教育教学工作,“接地气、讲干货”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流行语,互联网思维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用更短的时间,做“有效”的教学,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很多人这样描述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传统教学提出了以下观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有效的教学策略;解读学生。前三者较为容易实现,而解读学生,可借鉴互联网的实时性带来的优势,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o助教学工具,获取课堂反馈。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发展方向建设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提供贴心的服务。

  随着课程平台的开放,使优质资源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列表呈现的,知识列表其实就形成了课程开发初步的蓝本。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课程开发就变成搜集、挖掘和应用的循环过程,更简单,时间更快。

  结合现代科技和微小精湛的课堂内容,开发手机“微课堂”,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使用手机方便学习和教学,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相对现有本科专业学生,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在校内的学习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可塑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实践能力。增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开设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实验班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性。了解典型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技能细节,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会更快地体现在教学调整上,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贴近市场需求,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实践发现,学生自身贯通知识的能力较差,必须通过课程群建设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对构成软件人才培养完整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整合若干门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的逻辑联系。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把“生硬”的学科技能转化为丰富的职业素质。

  学习联盟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聚点,兴趣导向、改变成长、相互鞭策是联盟的作用。学习,不是背书,不是考试。要好玩,要有用,要有自主性;学习,不是孤军奋斗,不是悬梁刺股。要分享,要抱团,要科学高效。建立学习联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成长,并且与更多的人共同前进。

  学习知识的同时可提高人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辩论赛、前沿知识演讲秀等活动形式活泼,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团队协作、充分互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定期举办此类活动更深促进学生深入自学的有效途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开展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优良传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优质平台。由导师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导师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开展工程科研训练,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仅能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课题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真正介入科研工作,还意味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均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一线,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为保障教改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了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科教师优等生培养工作计划

  根据“工程思想”的指导原则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形势,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工程实践体系,借助平台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卓越计划”发展。

  建设开展卓越计划的网站平台,用于分享信息、加强交流和互动、保存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数据、展示项目进程和成果。

  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利用Web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加强资源的共享,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资源,平台的功能还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编班,独立配备课室作为实验室,全年开放,用于开展项目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学术讲座等活动。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自由,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研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使实践教学在一种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以学校为依托,联合各二级学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竞赛及其它有特色的科技竞赛,支持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成果推向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要结合实际,提供创业咨询和服务,建立协调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

  根据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的设计,并考虑到“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把实践培养分成两大类,分别为校内实践培养和企业工程培养。

  校内培养采用两个阶段进行:基本性实践、扩展性实践和加强性实践。基本性践完成相关课程设置的基本上机实验,拓展性实践是指学生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之后,尝试与其他专业协同完成一些实践项目,加强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申报、竞标并完成一些社会性实践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并让学生逐步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由“校内工程师”过渡到“社会工程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考虑卓越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学习目标、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企业培养阶段主要依托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顺利实施“卓越工程”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客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学习。

  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采取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复合形式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教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工程体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顶岗实训能够使教师站在本专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受时间、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此时,可以联系一些相对紧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和学校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扩展。将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解决培养实用的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课程,相互间应该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把各自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互传授,加速教师能力提升的进度,真正实现“传、帮、带”。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师生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手,也一定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过很多的欣喜和收获。

  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项目。

  “卓越计划”在我校实施已相对成熟,但在校企合作、R到ㄉ琛⒔萄Ы蛱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保障激励措施,也需要在奖学金评定比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借阅科技文献资料等方面向“卓越班”学生倾斜,为学校的“卓越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本着“师生自愿、择优遴选、严格考核、政策激励”的原则,将在项目开展初期出台一系列“卓越计划”教师与学生遴选、管理、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由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反馈,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实施过程。

  培养卓越工程师绝非仅凭一腔热情、几个老师、一个改革方案即可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合力进行。 “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还将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其专业成长进行跟踪,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优质的专业发展服务,并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1] 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71-76.

  [2] 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1):98-100.

  [3] 欧阳纯萍,刘永彬,阳小华,等.“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5):78-81.

  [4] 李珍,李世祥. 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文汇,2015(12):12-14.

相关阅读

  • 51計劃全天計劃免費版

    51計劃全天計劃免費版

    51計劃全天計劃免費版收錄往期所有數據,曆年號碼全掌握,使用手機就可以看到需要的信息,能第一時間掌握內容,量身定做玩法,讓用戶掌握分析方向中獎更輕鬆,...

  • 快乐8|快来看2022130期走势分析!

    快乐8|快来看2022130期走势分析!

    今天是2022年5月20日,星期五,也是“福彩快乐8”2022130期的开奖日,下面就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本期“快乐8”的可能走势。  大小比方面,小号延...

  • 快对作业app下载

    快对作业app下载

    快对App,原快对作业App;海量习题解析,自助学习好帮手;作业检查,秒判对错,视频解析;VIP看视频讲解,优秀老师,真人讲解;大学教材全面解析,查看...

  • 10人露营被困 消防紧急救援 洪水突袭绿汁河

    10人露营被困 消防紧急救援 洪水突袭绿汁河

    绿汁河位于云南玉溪市易门县绿汁镇,以其沿岸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众多露营爱好者。然而,在6月10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河水暴涨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导致10人露...